www.gzzsfz.com
广州至善 至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媒体新闻 > 正文

公益组织留不住人才,如何完成你期待的使命?

时间:2016-10-25 00:46:06来源:

 

   写在前面

 

5月25日,南京儿童医院,10岁的尿毒症女孩欣雨与妈妈约好在这一天拔管放弃治疗,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了。

奇迹发生了。一个名叫“博爱之家”南京爱心妈妈群的公益组织多方奔走,及时筹到孩子的救命钱,延续了欣雨的生命希望。

这样的公益组织在南京还有很多,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南京仅正式登记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已超过千家,而且每年还在以7%的速度增长,公益服务人群已达上百万人次。

公益社会组织蓬勃壮大的同时,对公益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但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足、储备不够、薪资过低等因素,公益社会组织正陷入人才困境,亟待重视和解决。

 

困   局

 

“想说爱你不容易”, 公益人才遭遇选择之痛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每一个公益人的初衷。不过,献爱心的人很多,但以公益为职业、专业策划爱心活动的人才却很欠缺,这,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无奈。

 

流失:37岁“公益哥”转行当上“快递哥”

 

韩睿,今年37岁,曾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亲眼目睹了灾区老百姓失去亲人的惨痛和无助。4年前,韩睿从一家大型国企辞职,在本善社工服务中心这个志愿者团队中专心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工作,每月收入约3000元。

“从事临终关怀的志愿者,很多人都瞒着家人,因为家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经常接触生命垂危的人‘晦气’。”韩睿说,现在做临终关怀服务工作的人太少了,但这方面的需求却很大,他对当初的选择不后悔。

然而,去年年底,韩睿离职了,选择到一家快递公司当了一名“快递哥”,“有了孩子后,生活成本骤增,公益行业的收入远远不能养家。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我无奈选择了后者。”

“这几年做公益很快乐,收获也不少。也许等以后经济条件好了,我还会回归公益领域的。”韩睿表示。

在南京公益圈内,像韩睿这样的人才流失现象很普遍。近期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NGO(非政府组织)在职人员中,近六成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其中近八成流向了非公益领域。

 

难寻:有潜力的人才多不愿进入公益领域

 

一方面,公益机构人才流失,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质、有潜力的人才,愿意进入公益领域者也很少。

小孔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上学期间,小孔曾是好几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这种经历使其对公益领域有了浓厚兴趣,也锻炼出了很强的活动策划能力。

“这是一个能让你感觉到什么是高尚的领域,也是一个让你觉得很充实的领域。”小孔对记者说,虽然目前很多公益组织都想要她,但是他们提供的待遇一般都比较低,很难接受,自己上大学花了不少钱,毕业后要补贴家里。

小孔的经历和想法,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段继业坦言,按理说,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是最适合从事公益慈善工作的,但每年进入这个领域的大学生也就10%左右,几年后还会流失,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公益慈善领域的,更是寥寥无几。

 

坚守:“既然做了,就先坚持吧”

 

顾蕾,“博爱之家”南京爱心妈妈群负责人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旅行社工作,收入还不错,生活压力并不大,但辞去工作专心负责“博爱之家”南京爱心妈妈群后,只剩下爱人一人在工作,感觉压力陡增,以前习惯逛街,现在已经很少去了。

“女人都爱美,一到商场就忍不住要买衣服。不去了,也能省钱,可以对大病患儿多些爱心救助。”顾蕾笑得有些无奈。

 “从事公益,家人尽管也会抱怨,但更多的还是习惯和理解。既然做了,就先坚持吧。”顾蕾的选择代表了很多公益人的心声。

 

原  因

 

薪资太低难留人,社会认知有误区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生公益人才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教育和培养跟不上,从业环境、发展前景、薪酬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等。

 

培养跟不上,全国社工队伍缺口近百万

 

 

在今年3月15日“国际社工日”期间,民政部专门提到“我国专业社工队伍还非常紧缺,到2020年,我国要有145万名专业社工,目前还有近百万的差距”。

对于这一点,我市公益创投协会常务副会长、有着多年公益慈善经历的常建东深有感触。

“从这几年南京的公益发展来看,从事公益行业的人才多半来自社会工作专业,不少人经验远远不足,在解决复杂社会心理和个性问题时也欠成熟。”常建东说,这些问题的根源,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面临人员短缺、结构不合理、队伍不成熟等短板不无关系。

由于公益慈善领域的特殊性,其所需从业人员往往比其他生产性行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比如,这些人需要对广阔的社会及经济发展现状有深入思考,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能够设计高质量项目并高效率执行;需要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有足够的办法募集善款,还要有娴熟的财务技能管理好善款等等。

 

薪资较低还不稳定,公益组织难留人才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专人管理,中心除了志愿者,现有8名专职人员,工资、场所的水电费等各项支出每天就要1000多元,而公益创投资金基本上都是一年,捐助也都是短期,缺少资金是中心最大的难题。”马连平说。

马连平,南京知名公益达人,2013年,他结束了玉树支教工作,回到南京创办了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如今,马连平创办的机构承接了希望来吧、关爱留守儿童、救助困境儿童、山区孩子支教等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政府购买的服务。缺少资金几乎是每一个公益组织面临的难题,多个公益组织负责人对记者感叹:“公益领域不少从业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道选择题:当左手是面包、右手是理想时,何去何从?

另据了解,公益职业化尚缺乏社会认同也是各地目前的现实。当下,专业化的公益慈善行业才刚刚被发掘,公益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职业,而仅仅被认为是奉献爱心的行为,而在有的西方发达国家,要想成为公务员,没有公益经历基本上没可能。

 

影  响

 

缺少人才“长不大”,政府购买服务难“接棒”

 

 

公益人才短缺,导致很多公益组织难以发展壮大,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比如,对于政府购买服务,很多公益组织就很难“接棒”。

从2012年开始,南京民政在全市率先启动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试点工作,涉及为老、为小、助残、助困等项目,不过,因为人才缺失,很多公益组织在创投中的表现并不理想。

“以今年为例,800多万元的资金,65个项目,第一轮有近三成遭遇流标,这与公益组织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评审专家、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李义波说,像有的公益组织申报项目,标书内容空洞,与项目要求相去甚远,在同样的评审标准下,很难达到75分以上的中标线,导致项目接二连三地流标。李义波说,如果有专业的公益人才参与,认真理解应标要求,加强策划,成功率会提高不少。

破  局

 

公益事业发展,如何填平人才“洼地”

 

 

目前,中国公益行业的人才困境问题,已进入集中爆发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提升公益行业的整体实力,并引导公众加深对公益的认知度,是解决公益人才困局的核心所在。

 

增加职业认同感,加强专业培训和教育引导

 

 

“当前中国公益行业正在面临从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从少数精英的个人行为向广大公众参与的组织化行为转变的重大转型,这就要求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转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建议,除了政府、公众和资助方的努力之外,公益组织自身也要尽快实现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常建东表示,要从源头着手,从高校大学生开始培养社工的职业认同感,让这些从事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愿意留在公益领域。同时,还要特别加强专业培训和人才教育引导,壮大公益人才规模。

 

加大扶持,把真正的人才吸引进来

 

 

面对公益人才方面的诸多问题,南京近年来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加大了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购买服务,无论是项目还是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就是为了让更多社会组织能分得“一杯羹”;公益组织用项目养活员工也是允许的,希望这些拿到项目的组织用精确的计算证明人力成本的必要性,用专业的服务证明投在刀刃上的钱可以事半功倍。

南京发展公益事业的最新理念与相关政策,正在逐渐产生“正能量”。

曲刚,南京心汇心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就是被南京的公益环境吸引过来的。“这里的环境相对宽松,鼓励性政策也不少,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是吸引我来南京的的重要原因。”曲刚说,他正在争取成立基金会,考虑专业化运作项目,吸引更多的公益人才加盟。

来源:南京日报  记者 马道军

 

------分隔线----------------------------